(Source: Photo by form PxHere)
進入滑雪場後,搭乘的纜車、滑行雪道、地形、設備…,亦有不同滑雪名詞,此篇文章將會說明滑雪場設備與地形相關滑雪名詞。
日本滑雪場的纜車多分為兩種,中文皆稱為纜車,但實際上於英文定義有顯著不同,一種稱為 Lift 吊椅纜車,通常約2-4人座,為腳懸空的開放性纜車,多穿著雪板上纜車,纜車移動距離較短。
另一種纜車為Gondola箱型纜車,移動距離較Lift吊椅纜車長,為封閉式的大型纜車,可以容納較多的人,且規定須將雪板卸下攜帶。
於初學區,雪坡較短而不需要纜車時,有些雪場會配有魔毯 / 傳送帶,讓初學者可以直接站立雪毯上而移動到雪坡上方,省去初學者向上爬行的體力,增加練習效益。
T字升降椅在日本較少看見,多出現在歐美的滑雪場,設備簡易,乘坐時較危險。
由於雪道的雪是壓雪,一些高階滑雪者會認為雪道太平整而挑戰不足,他們喜歡未整理過、更鬆軟的野雪,這些野雪地區的雪未受過壓雪機壓雪,呈現自然狀態而很軟,滑行時一停下來就會整個陷進去。
道外滑行通常都會透過雪道旁的”Gate”出去,且雪場多會提及道外的野雪區域受傷風險需滑行者自行承擔,因此建議滑雪具備一定高階程度時,且須有教練或熟悉此野雪區域的人帶領時再嘗試。
於滑雪場地圖中可看到不同編號的雪道名稱,這些雪道都是由雪場管理規劃,壓雪機器壓過的明顯雪道,因此並不會像野雪那樣鬆軟。
各國的雪場對於滑行的難度與坡度都有設為不同等級,且並沒有統一標準,但有些大準則可參考,如綠線是初級道、紅線 / 藍線是中級道(日本為紅線,北美紐西蘭為藍線),黑線則為高級道,甚至有些雪場有更難的雙黑線;三黑線等雪道配置。
雪道的分級系統僅供參考,通常依照國家當地對於滑雪道坡度、地形、小饅頭等不同要素考量,如歐洲的藍線有時有可能與其他國家的黑線相近。
教練教學也不一定全然以線道顏色進行,如有些教練會思考當地雪場哪段紅線人數較少、較好移動等因素而帶初階者前往上課。
雪況會因應天氣與氣候條件而變化,這跟緯度、海拔高度、溫度、濕度、日照等因素都有關聯,在大雪後太陽未照射太久且溫度與濕度都在極好的情況下,雪質就會非常鬆軟,稱為Powder 鬆雪。日本北海道的雪場就具備著相當良好的地理環境,而被視為鬆雪天堂,也是為什麼許多各國的滑雪者都喜歡於雪季時前往北海道滑雪。
當雪融化過後,再重新凍上時,通常會有許多小冰渣,滑行時雪也會較黏,滑行速度會較慢。
當雪形成後,一段時間沒有再下雪,雪道會結冰,使滑行容易打滑,且板刃難以切入雪哩,滑行也將更難控制。
饅頭是雪道上突起一個一個形狀像饅頭的雪堆,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許多人在同一處滑行轉彎,將雪往同一個地方堆,形成一個個小饅頭。或是壓雪機沒壓過的地方,因為風向維持同一方向吹,將雪吹至此區塊也會形成小饅頭群。小饅頭將使滑行變得不穩,需膝蓋保持彈性以吸收滑行上下的震動。
Bluebird Day是滑雪者最喜歡的天氣狀態,指雪場前一天晚上下大雪,當天晴空萬里,這將使的雪質本身很鬆軟好滑,雪景配上大藍天,滑雪視野好且風景好看。
地形公園是專為Freestyle滑雪者所設計的,就像滑板公園一樣,裡面會有不同的跳台、階梯、桿子等設施,讓滑雪者能練不同的特技技巧。
滑雪軌道是金屬滑軌,有點類似平常樓梯的鐵扶手。
雪箱是地形公園中較寬的軌道,通常類似長方形箱子,且頂部有塑料層,讓滑雪者於上面滑行。
跳台是讓滑雪者可以起跳做空中特技,跳台尺寸差異大,小至1-2公尺高,大至12公尺以上,因此有專以跳台做的比賽稱為Big Air 大跳台賽。
U型道,或稱半管,是在較大的地形公園中會有大型的U型滑道,讓滑雪者可以側面下去並滑行到邊角跳躍做特技。
更多的滑雪名詞:
滑雪 初學必讀攻略 – 滑雪裝備 與 行前準備 注意事項
滑雪名詞 101 – 滑雪裝備與基礎動作篇
滑雪初學 名詞介紹 – 滑雪裝備與基礎動作篇
滑雪初學 名詞介紹 – 滑雪風格篇
歷經數十年發展的國際滑雪賽事類型